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妈妈,在家陪我是你最好的工作

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先在亲子关系中找到自己,让妈妈先长大,然后给孩子一个安全、积极、温暖的成长环境,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业”。

写在前面的话:

上一篇文章《妈妈,请停下你“创业”的脚步》的阅读量超过10万,这是写之前始料未及的,有一位妈妈在读完文章后给我们留言:

“做为全职妈妈,也经历过一段迷茫,差点去做阅读推广人,后来一算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就放弃了,自己在家给孩子读了十几本绘本就口干舌燥心急火燎了,估计本身也干不了这个活;想学正面管教,又觉得自己一个孩子尚且没带明白,再去教别人貌似有点心虚……,所以人笨兼顾不了那么多,还是先顾好自己手头这点事,我相信,0-3岁,有妈妈陪伴,即使不专业,只要妈妈肯学习肯琢磨,不会太差……”

实际上,全职还是上班还是创业,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看到了很多女性在选择下的迷茫:

我们看到妈妈们对所从事工作的抱怨,不想干了但又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看到她们回到家已经一身疲惫无暇顾及周围;

看到家长教育孩子不得法,对孩子的行为束手无策;

看到很多孩子长大后没有办法超越原生家庭带来的局限……

文章仅写给如我一样“无法分身”或者“认为陪孩子更重要“的母亲的。

我是一个在家边陪孩子边琢磨的妈妈,并认为这就是我“人生这个阶段最好的工作”,最近我们在读母婴关系有关的书籍,仅以此篇作为读后总结,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妈妈要在家陪孩子”。

1、为什么要在家陪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你

婴儿需要母亲在接触、表达、亲吻、凝视、表情等微观互动中充满爱和同理心

孩子需要陪伴

从剪断脐带那一刻开始,孩子独立而完整的拥有了自己的身体,从此以后,他的生长、行为、变化,都是他一个人的事情,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把另一个人身体的“疼痛”,通过有形的电缆、光纤或其他任何渠道传递给他人。但这种疼痛会以另外一种“痛”与其他人链接在一起,那就是“心痛”,甚至这种心痛比当事人还要痛。

这种心痛的感知,以及人类其他的情感感受,通过看不见的“情感的通道”来传递,婴儿的身体永久的与妈妈分开了,但“情感通道”还在,婴儿与妈妈“情感通道”的畅通无阻、源源不断的供给,对于婴儿来说,跟食物、空气一样的生死攸关。

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师内森.塞恩伯格,和他的同事共同完成了一项历时30年的研究,对76对受访者从出生到成年的生活历程进行观察、评估与探索:

  • 前3年,跟踪拍摄母亲与孩子之间喂奶、玩耍的视频、记录孩子的神经成熟度和认知增长、多次采访母亲;
  • 孩子们4岁时,父亲加入了深度访谈和观察对象,以后每年一次,直到孩子7岁;
  • 并分别于18岁、30岁进行两次评估;

这个跨越30年的研究,看的够长够远,得出的结论也够沉甸甸的。以下是他们对一个案例的跟踪记录:

  • 母亲把薇姬放在摇篮里,自己站在旁边,奶瓶放在孩子嘴里,母亲环顾四周,一旦婴儿吐掉奶嘴,母亲就把女儿的头拉原来的位置,强迫她继续吃完;
  • 6岁时,母亲和薇姬一起布置房间,她用试探性的目光看向母亲,母亲没有反馈;
  • 18岁时,薇姬很聪明,成绩不错,与父母经常吵架,她唯一感兴趣的是她的德国牧羊犬:“我们心有灵犀”,“它给了我信心”,她害怕夜晚,下雨的夜里,她经常从家里拿出一瓶酒,在自己锁在车里喝酒,直到她感到平静、慢慢睡着
  • 30后,她在一家动物医院工作,冷静、小心、紧张,“我的父母就不应该有孩子”,她说,“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他们以为只要生下我而不必做任何事情,我就可以在他们做生意的时候自己长大”

薇姬现在不再跟父母争吵了,事实上他们几乎没有联系,她不再喝酒,有偏头痛、食欲不振和周期性的焦虑症,她的妹妹小她三岁,刚刚结束精神科的治疗,而她认为自己的生活之所以有救,得益于自己与姑姑的关系,无数个孤独的夜晚,她可以爬到姑姑的床上,盖上毯子,度过一晚……

我们看到了不同的母亲——“冷漠、控制、疏离、呆板、笨拙、抑郁、好说教”,亦或是“高效、温柔、愉悦、体贴、富有同理心”。婴儿出生后,在心理上最首要的就是对母亲的情感依附,具体表现在母亲与孩子的接触、言语表达、亲吻、凝视、表情等,这些微观体态的互动,是真正体现母亲养育的核心环节。

你可能会说,这个案例太极端了,孩子长大的状态跟很多因素有关,不见得是因为小时候她妈妈对她这样才导致的——

是的,这76个案例30年的跟踪中也有特例:

  • 有的孩子小时候陪伴很好,但长大很不好,因为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极端情况:比如见证同龄人死亡、见证战争和灾难等;
  • 有的孩子小时候陪伴不好,但长大生活得很不错,因为她身边有一个人代替了母亲的角色,祖父母或者老师,或者长大后的伴侣,给了她无条件的爱,从而使她的生活出现了转机;

你可能会说,不见得需要我全职在家陪着,家里人或者保姆对孩子都很nice——

是的,我们总是认为外面的世界需要我们,但其实,地球离了谁都会转,但你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她离了你真的转不好。

在孩子婴幼期(如果不能保证0-3,0-1.5也好),如果你不陪她,不去学会怎样对待她,你觉得祖父母、或者再高级的保姆,有那么大学习动力和学习意识吗?就算她们各个都精通心理学和养育知识,可是那根剪断的脐带,有一半是在你身上啊,这世界哪个高级的人物,能替代得了母亲的角色呢?

你可能会说,妈妈都是爱孩子的,都不会像案例中那样做,至少我不是——

是的,每个人都会认为错误属于别人,自己永远是没有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你确实认为自己做得很好,那就关了这篇危言耸听的文章,但在关闭之前,我奉劝你一句,在对待关乎孩子未来的事情上,多一份自省百利无害。

实际上,很多科学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论:

  • 大多数婴儿在其生命最初的12个月中,就已经形成了他们将会成为什么人的核心意识,这种意识产生于母婴关系,母亲的情绪、分分秒秒的微观互动影响其神经元联接的建立和压力反应,影响其它的情绪调节能力;
  • 大部分儿童的人格在6、7岁时,已经相对完全形成,到幼儿园高年级或小学一年级时,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行为、思想、动机、和情感模式,这些模式永久的框定了他们的人格。

成人后怎样的活法,取决于童年时曾遭受过什么的养育。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我们要陪着孩子,只是因为,这个阶段,是她人生的关键期,她太需要你了。

2、为什么你即使在家,也陪不好孩子?因为你自己就是孩子

很多妈妈,即便全职在家,也做不到安静的体会孩子的需要,无时无刻不在焦虑中

这是又一个来自塞恩伯格教授的研究案例:

  • 达芙娜的母亲不一样,她想给予女儿全部的爱,她并不疏忽自己的孩子,也花了很多精力,但她未成熟的人格阻碍了她和女儿之间的亲密,她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她的情绪需要调整、耐心需要发展,她对孩子“忙碌”却并不亲密。
  • 在最初的6个星期,母亲亢奋的忙碌,自信而高效,根本没有安静的时候,母亲没有留意到,达芙娜在喝奶的时候不能放松,母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通道没有疏通;
  • 6个月时,达芙娜紧张、好动、经常吐奶,母亲很少安静的和孩子玩或者让孩子一个人待着,母亲与她的互动唐突和粗心,在和孩子的交流中经常误解孩子,说她很饿,而实际上她在休息,当她对某种东西很好奇时,又严厉制止,仿佛他侵犯了什么
  • 1岁大时,母亲把她打扮得漂亮,系在高脚椅里或者绑在婴儿车里去参加社交活动,而不管孩子是否需要足够的安静和休息……
  • 2岁时,达芙娜的运动强度超过了其他孩子,她是唯一一个几分钟之内就可以让家具翻到的孩子,她的好动给她的母亲带来了很多麻烦,母亲与她之间有很多冲突;
  • 达芙娜上幼儿园了,为了避免惩罚,孩子压抑了多动和破坏;她在学校“坚定、温柔、能干和群,但偶尔独自一人”,早期的多动转变为强迫性洁癖,教室和家里得玩具都很整洁,她渴望创造外部的秩序来管理内心的狂躁,以此来认同母亲的高效与进取;
  • 7岁,达芙娜的活力和紧张表露无遗,说话快、表情丰富、行为戏剧性,想到什么说什么。达芙娜说,能想到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睡觉”,这显示达芙娜很难推动自己的成长(总是被环境和父母推动),她心力交瘁,想要退回到意识的另一种状态(睡觉),睡觉对于儿童和喝酒对于成人是一样的,能抵御外界的不快。
  • 18岁再回来,她带着惯有的微笑,开放,很少停顿下来反馈,着装艳丽、喜欢课外活动,尤其是啦啦队,她渴望取悦别人,吸引注意力会让她感觉良好,婴儿期母亲缺少回应和过渡控制,渐渐破坏了她的个人发展,导致她挥之不去的孤独,她试图通过认同母亲和发展强迫性社交活动来弥补;
  • 30岁,我们再见到她,得知她20几岁嫁给一个酒鬼,最终离婚,她也在此期间酗酒,在绝望时想过自杀,接受了精神科治疗才熬过来,低自尊、安全感缺乏和潜在的抑郁一直在威胁着她。

很多妈妈,即便全职在家,也做不到安静的体会孩子的需要:

  • 很多时候,你情愿把家里上上下下打扫干净,也不愿坐在地板上,没完没了的陪孩子玩游戏;
  • 为什么手机不在身边你就开始心慌?
  • 为什么你不出去参加聚会就觉得委屈了自己?
  • 为什么面对孩子的吵闹,我们要用更大的声音朝他喊回去?

这些都是病,是一种没有长大的病,要治!而你只有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才能发现这些症状:你在工作中,不高兴了就换个工作,在恋爱中,不爽了就换个伴侣,可是你面对自己的孩子,再烦再恼,都逃避不了。如果你不是把孩子扔给别人,再去逃避这一次难得的机会,你就会静下来仔细的观察自己:

是什么原因,让我的内心如此的烦躁、委屈?我的渴望是什么?你生命中最看中的东西有没有被重视过?你有没有看到:

  • 那个强势的人背后,是曾经被人强势对待的恐惧童年
  • 那个絮叨的人背后,是不被爱的无存在感
  • 那个懦弱的人背后,是害怕失去的恐惧
  • 在所有不够温柔的背后,都是恐惧和没有被温柔以对的经历……

你有没有看到自己那个需要被爱的内在小孩,它像你的孩子需要你一样,需要你看到它、照顾它、体会它,让它在爱中长大?

很多女性在做妈妈方面的人格准备不足,她自己的内在缺乏安全感,体现在孩子身上就是焦虑。

我们身边,常见到这样的妈妈,随时都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出健康问题,会学成为一个不良少年。

一个普通人,绝不会走在大街上就随时担心天塌地陷,但一个刚刚在地震中逃生的人,就会有这样的担心,那是因为她在巨大的创伤之后,暂时的“病了”。

每天担心焦虑的妈妈,就是在一种“病态中”,她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伪装成了孩子现实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所以,她需要每天在焦虑和警觉中,每天她担心的问题很多很多:

  •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 孩子太内向了怎么办
  • 特别好动怎么办
  • 总是很霸道欺负别人……

可怕的是,通过投射认同机制,孩子为了“讨好”和爱母亲,就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或者把自己的方方面面都弄得一塌糊涂,才能对得起母亲潜意识的期待。这些情形,不是少数,如果你认真的看看周围,就能感受到它铁一般的强度和空气一般的弥散。

我们希望从自身做起,先在亲子关系中找到自己,让妈妈先长大,然后给孩子一个安全、积极、温暖的成长环境,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业”啊。

3、不但是孩子需要你,你自身的成长更需要孩子,所以陪孩子一起成长其实是妈妈最好的工作!

一位心理学的老师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种姿势摔跤的历程,我们每投入一段关系,无非是为了重温童年的美好和修正童年的错误。

说到底,人生天花板的高度在我们的童年时期就已经修建好了,童年的错误如果得不到正视,我们也始终无法突破人生的瓶颈,取得你向往的哪些成功。

  • 一个能把书读好的人,去当农民也能把地种好,当工人也能把工打好;
  • 一个能把孩子养好的人,做家务能把家务做好,去管理公司也能把公司管好;

这个世界成功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不断的自我认知与突破,你不用去遍览群山才知道山高水长,坐在家里也能知晓世事更迭,认识自己才能打开通向世界的大门;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有了孩子,你就没有别的事了,如果用下图来说明陪伴孩子的时间和质量的关系,那么我们希望在人生的前3年或者1岁半之前,尽量能陪着她,在7岁以前,尽量的兼顾,如果能再长一点就更好了。

父母成长

有人会说,我孩子已经大了,现在都超过3岁或者7岁了,怎么办?性格养成了,再陪没用了——

  • 其实不是这样,上文中提到过,小时候父母陪伴很少质量很差的案例,但在30岁的时候生活很幸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如果能有一位欣赏她的老师、认同她的上司、包容她的爱人,都能弥补幼年的缺失,一切都不会晚,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

有人会说,这期间我都陪孩子了,那么孩子大了,我们怎么办?——

  • 这期间你也在不断成长啊,你能自爱、自尊和自立,你不再把自我价值感通过美貌、职位或收入来界定;

如果你对孩子的未来没有焦虑,你对自己的未来也不会焦虑的;

我看过一个新闻,有个老太太60岁退休以后,打算告别过去,开始新生活,没钱的时候,她会找一些饭店啊去干些小工的工作,攒了点钱,就去穷游,去云南、去西藏,钱没了就找个旅馆帮人干活,挣出食宿来。其实,这个世界有很多种生存方式,而我们总是依赖熟悉的经验,带着我们自己的过去在想像全世界。

我们特别想发起一场“妈妈回家”的倡议,当我们真正的愿意把心思投入家庭中,投入到孩子身上,而不会感觉到委屈、担心,我觉得我们由此拥有了无坚不摧的自信和力量!让我们一起相约,在60岁的时候,做一个心无牵挂的老太太吧。

 

戴安,SanClass三课创始人,三课,自助助人的亲子教育平台。更多好文点这里》》》

 

 

1265
相关阅读
【婚姻家庭危机处理】原生家庭知多少:九种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父母争吵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亲密感,责任感,很容易走向极端,因为当和最亲密的人产生分歧的时候都要采取这样的方式,那么和其他人面对问题的时候则会产生更多的负面情绪。.

婚姻那些事儿 1 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