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每个父母都爱孩子,尽管父母觉得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所有一切,可孩子很多时候收不到爸妈那么多的爱,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也不一定正确。
天下每个父母都爱孩子,尽管父母觉得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所有一切,可孩子很多时候收不到爸妈那么多的爱,父母爱孩子的方式也不一定正确。
我们给予孩子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内心渴求的,当我们满足孩子内心需求的时候,孩子的心里就收到这个爱了。比如: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父母观察到孩子的情绪,这时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不快,理解他、支持他,孩子会感觉我们的心和他在一起。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心灵层面上,关心关注的少,而恰恰这一部分,是孩子最需要的,最渴求父母给予的。
孩子身边发生的事情,也许在家长的眼里那都是芝麻小事,不值一提,而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那就是天大的事情。无论是高兴的事,或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事情,他们特别渴望父母能够认真聆听,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如果家长能够做到认真聆听,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鼓励他,这不仅拉近跟孩子“心”的距离,更是留给孩子永远美好幸福的记忆:爸爸那样专注地听他说话,给他力量和希望;妈妈那样温柔地呵护他的心灵,深深地理解了他,给予他那么多的接纳和包容。
这些,是留给孩子童年,幸福美好的回忆,哪怕时过境迁,那份陪伴永远镌刻在内心深处。
记得在我小学毕业的时候,成绩在年级前列,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在他出差成都的时候,带回来一块电子表,一件花衬衣,还有一把自动伞。这些东西,在那个年代里,都是时尚品、稀罕物,我当时也认为很高级,特别喜欢和高兴,这是父亲奖励给我的礼物。
这件事情过去了三十多年,父亲的关心和传递的爱,我至今记忆犹新。
父亲的这个举动,温暖和激励着我,那不只是父亲的想法,更重要的是他的行动,激励我努力做事,积极奋进,我也自然养成了这个习惯。
经常见到家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的满足很大方,孩子的吃穿用较昂贵,孩子自己该做的事情,父母出手帮助,比如每天收拾书包、系鞋带等事情,这些都被“好心”的父母替代了。家长只有一个愿望,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其他事情,就不用管了。
如此以往,渐渐地,孩子本来想自己动手的想法,越来越没有了,完全形成了对家长的依赖,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也消失怠尽。
这种养育孩子的方式,就是溺爱,就是父母的失职。
有些父母,在自己当年生活的困境中走过来,他们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当时的物质匮乏和短缺,在物质上不惜重金满足孩子;有的父母自己小时候受了很多苦,现在就无限制地满足孩子,让孩子多享点福,少做点事,而这时,就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家长的包办,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束缚了孩子发展能力的机会。
家长全然不知自己这是溺爱,这是代替,这是干涉,还以为自己是天下最疼爱孩子,最关心孩子的父母呢。
孩子没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没有为自己做主的机会,没有发言权,想法没有被重视,就这样,渐渐也就没有尝试新事物的勇气,没有胆量去体验,没有力量去承担,没有信心去挑战。
直到有一天,父母老了,精力不济时需要孩子来帮助,孩子那时觉得那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他没有时间,他也没有帮助父母的意识。他看不到父母的需求,不懂得照顾,因为在他的世界里,父母永远是坚强能干,永远不需要他,哪怕父母已经白发苍苍,弯腰驼背,而孩子会想,他永远是父母关照的对象,因为父母长年累月的照顾,已经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
这时,家长感觉孩子缺少人情味,对自己的关心体谅太少了,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自己含辛茹苦地养大孩子,付出那么多,非常地不容易,什么好东西都让给孩子,时刻认为孩子是第一位的,遗忘了还有自己的存在。
而现在,怎么就养育出这样一个自私自利、冷漠无情、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的孩子呢?这一切,都是我们家长一手造成的,过分宠爱、娇惯孩子,孩子缺乏社会竞争力、丝毫不懂得照顾别人,感受别人的需要,这让孩子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抗挫能力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还有另一类父母,对待孩子非常严厉,只要发现孩子的缺点,立刻指出来,有时反复说教,希望孩子改掉这些毛病。疏不知,当我们不断提醒抑或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感受不到家长的爱,更多的时候,让孩子内心产生不安的感觉,感受更深的是父母的不接纳,这种感受将孩子和我们之间拉开心理距离,孩子体验到父母的挑剔、不满,自己也会否定自己,对自己不认可。
孩子在小的时候,他们的自我认同,自我概念和价值感完全来源于父母和老师,如果父母适时地鼓励、认可、欣赏,孩子自己也感觉足够好,能够认可欣赏自己,这样的孩子自信、有勇气、有胆量,也有魄力。
而父母不断地挑剔中,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孩子渐渐也生出刻薄、过于追求完美的心理倾向,做不好时,孩子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总在情绪里打转,很多能量消耗在这里,而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更有甚者,孩子会产生神经症的强迫行为,反复擦作业,修改,总是不满意等。何况,在父母不断的提示下,孩子的错误却越加明显。
如果父母将着眼点放在孩子做得好的方面,恰当地鼓励欣赏孩子的努力和进步,积极地方式引导,孩子会越做越得体,越来越优秀。
每个孩子都有他的潜能和良好的天赋。
有时在家长的提醒下,孩子的缺点是改正了,却给孩子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家长的严厉语气和态度,大大损伤了亲子之间的情感,经常可以听到成年人说起自己的家长,都是严苛和粗暴,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人格,就是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我价值感。
尽管孩子长大后学业有成,成绩突出,可是亲情之间的感情大受影响,孩子与家长之间心理层面上有距离,有隔阂,那是因为我们在孩子小时候,对孩子过于严厉,过于苛刻造成的。
性格温和、注重教育方式、尊重孩子民主的家长,在孩子的心里就是英雄,就是孩子成长的保护神,是孩子前进的灯塔,引导孩子正确的人生方向,在孩子失意的时候,温馨地陪伴和聆听,是孩子心灵的守护者;在孩子进步的时候,一起分享喜悦和成功,将这些美好的记忆留存在孩子心底……
作者/寇明玲,国家注册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家庭教育指导师,萨提亚模式咨询师,父母大讲堂讲师多家报纸、杂志心理答疑栏目专家。
本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授权,微信公众号:寇明玲家庭教育(jiatingjiaoyu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