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妈妈,有个人老打我(上篇)

如果有小朋友欺负你的孩子,你会怎么处理?

作者/文渊

前不久在一个群里,一个妈妈抱怨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不知道怎么办引发了一场热烈讨论。让我印象深刻的其中有一个妈妈A说自己特别担心自己5岁的孩子被打,以至于担心到不敢带孩子出门的地步。妈妈B说自己孩子(6岁)最近做了一个梦,梦见被人扯着头发打,孩子使劲哭喊着叫妈妈,可是妈妈却在旁边昏睡不醒,她不知道这个梦什么意思。

妈妈A据说小时候被宿舍一个女孩欺负后回去告诉了妈妈,结果妈妈跑到学校大闹一场,害得全班女同学都不敢理她,这件事对她整个学习生涯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伤害。以至于她成年后对于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该怎么办一直很焦虑。

而妈妈B则是在面对孩子与别人的冲突时,总是要求孩子谦让别人。孩子的梦其实很明确地在告诉她,在孩子最需要妈妈支持的时候,妈妈却总是不在(沉睡)。 

你是否问过孩子的想法

还有一位家长分享了之前在网上流传比较广的办法,大概意思是先教孩子保护自己,比如要抓住对方的手,并大声说:“请你不要打人”,如果对方还打,就教孩子打回去。这样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占了有理一方。当然,这个办法其实是很不错的,也得到了众多家长的认可,我也觉得这个方法是大人眼中比较公正合理。

可是此办法也有一定的不足,有家长说假如碰到对方跟你力量悬殊呢?如果孩子没有那么快的反应去抓住孩子胳膊呢?或者孩子不喜欢说话呢?于是又有妈妈建议让孩子去练跆拳道,练武术……

我记得当时问了妈妈A一个问题,大概意思是问她有没有仔细倾听过孩子,孩子对被打这件事怎么看,孩子怎么处理的。这个问题让妈妈A沉默了很久,久到几天以后我都快忘了的时候,A突然给我回复说:“谢谢你的提醒,我从来没有了解过孩子自己的想法,昨天我问了她,原来她有办法,她的办法离那些爱打人的孩子远一点……”

没错,这就是她孩子的处理办法,只要孩子没有任何困扰,那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是适合的办法。 

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成为自己问题的专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有的活跃,有的安静,有的灵活,有的笨拙,有的高大,有的矮小,任何一个方法可能会适合一部分人群,但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而最终孩子是要长大成人走向社会,他要面临各种各样的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全部都教会他,但可以在他小时候引导和支持他学会自己去面对和思考如何处理问题。最后,你会发现,孩子自己发展出来的办法往往是最适合他的。

在叙事疗法里(一种后现代心理治疗方法)有一个核心理念是“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我改了一个字变成“孩子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包括孩子都是有潜能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而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支持和陪伴他们(她们)去挖掘这个潜能而已。家长们认为的再好的办法,但如果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质那就不是孩子的办法,因为,最终这个冲突还是得孩子去面对的。

就像我家可乐,他爸见他在外面被人打过几次,回来后经常陪他玩力量游戏,教他怎么防止被打和攻击别人。结果可乐很明确地对爸爸说:“我不喜欢打人,也不喜欢打人游戏。”看,这个好办法就不适合我家孩子,因为他不喜欢,你再使劲也是无用功。 

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我家孩子自生下来就是个敏感温和的孩子,他似乎不喜欢冲突,也不喜欢激烈的打架游戏,所以也很少跟别人起冲突,但不起冲突并不代表没有。因为我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智慧去处理自己的问题,所以我一般的做法就是在旁边静静观察和陪伴。

三岁之前可乐跟小孩发生冲突,比如在游乐场,有小孩推他一下,或者挤他一下(有的是故意有的是无意),他基本不当一回事,仍旧高高兴兴的玩,甚至我觉得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别人打了他,这时候我一般就不做任何干预。

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很短的滑梯边,其中一个比他高半个头的小男孩动作幅度比较大,两个人挤着上台阶,小男孩就用双手快速挥动可乐的肩膀吓唬他可乐开始一楞,可能以为小男孩是跟他玩,然后也学小男孩双手快速向他挥动(但没有接触到小男孩的身体),同时还咯咯地乐。小男孩看到可乐这种反应,也跟着继续刚才一样的动作,但不同的是这次也没有接触到可乐的身体。然后两个人一起挤着上台阶,轮流玩滑梯,下来后不断地舞动双手假装吓唬对方,玩得开心极了。

其实就在几分钟前,小男孩对另外一个小孩做了这个动作,因家长以为小男孩打自己孩子,过早干涉反而导致两个孩子打了起来,后来那个孩子被家长拉走了。我默默地想,如果我也像那位家长一样,可能可乐就没有办法享受到接下来的这段开心时光了。 

当孩子有需要时,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如果孩子还小,或心理能量还不足够支持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时候父母的引导和支持是很必要的。

比如有一次在小区健身器材那玩,可乐在转腰器其中一个转盘上坐着转来转去,一个4、5岁的男孩上来就推了可乐一把,自己坐了上去。可乐被推倒在地,转盘又被别人占了,马上委屈地哭着过来找我。我蹲下来问可乐:“转盘被小哥哥抢了,很难过是吧?”(共情)可乐点点头。我接着说:“妈妈看到了,是你先玩的,小哥哥应该排队。你还想接着玩吗?”可乐点点头说:“想玩。”于是我转头对着小男孩说:“小朋友,这个转盘是弟弟先玩的,你想玩需要排队,请让回给弟弟。而且,你还把弟弟推倒在地上了,请跟弟弟说对不起。”小男孩看了我几眼,没有理我。旁边可能是小男孩的奶奶,大声地叫小男孩:“别玩那个了,那个不好玩,快来玩这个。”我看着男孩,接着把刚才的话又重复了一遍。男孩最后嘟囔了几句:“对不起对不起。”然后就跑了。可乐说:“没关系”,就又高兴地坐上去玩了起来。

还有些更有智慧的父母一边支持孩子,一边会引导孩子发散思维,由孩子自己想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点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中。

慢慢地,我发现可乐自己形成了一个处理冲突的模式,比如,他看到有小孩动作幅度特别大,经常推到别的小朋友,他就离得远远的,让自己处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如果实在是喜欢的东西,比如滑梯,他就会试探着去玩,但会离动作幅度大的小孩远一些,等这个小孩滑下去了,他才上去,小男孩离他近了,他赶紧又跑开。这是他三岁之前的应对模式。 

冲突,正是内化孩子秩序感和规则感的有利时机

孩子发生冲突时,其实正是引导孩子建立秩序感和规则感的有利时机。比如在公共场合,遵循先来后到,要排队,后来的可以选择等待,或者选择自己跟前面的孩子商量,或者选择去玩别的;孩子的玩具由孩子自己决定是否分享。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学着尝试得不到的失落、挫败感,学会如何跟人沟通、协商解决问题。

有一次,可乐想玩秋千,等了很长时间一个小女孩还在玩,就找我想办法。看着他着急的神情,我拉着他的手说:“妈妈看到了,你等了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轮到你,都着急了”(共情、接纳他此时的情绪),“可这是公共秋千,姐姐先玩的,她如果不愿意我们也不能强迫,你愿意自己去跟姐姐商量,或者再等一会吗?”可乐最后要求我跟他一起去跟小女孩商量,于是我陪着他看着他去问小女孩:“姐姐,可以让我玩一会吗?”小姐姐说她最喜欢秋千了,想玩很长时间。可乐很是失落,拉着我就哭了。我搂着他说:“妈妈知道你特别想玩,还等了这么长时间,真难过啊……想哭就哭一会吧,哭一会难过就会悄悄流走了,妈妈陪着你。”可乐哭了一会,很快就抬起头来说:“妈妈,我们去玩别的吧。”然后拉着我高兴地玩别的去了。

这时候孩子的着急和挫败感是一定要被理解和接纳的,因为孩子最是活在当下的,想要什么就期待马上得到,当然我们不可能事无巨细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也不现实。但我们可以学着去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的情绪被看到和理解,问题其实已经解决一大半了,至于具体怎么做,就可以跟孩子一起来想办法。

当然,我个人不是很赞成马上就用其他东西转移孩子注意力,或者很不当一回事的对孩子说:“有什么可急的,你去玩别的吧。”(轻视,建议)因为这样孩子情绪得不到释放,也很容易失去一个让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注意事项:

其一,多观察。勿过早介入,在孩子发出求助信号时,比如哭,看家长,呼唤家长(这个可根据实际情况家长自己把握)。

第二,对于3岁(2岁半)前比较温顺的孩子,在选择同伴时可以选择跟其性格相近,或相对有教养的。若孩子实在喜欢跟另一方玩,家长尽量在旁边看护,在孩子被另一方胁迫需要家长协助时,要给予强有力的支持。(3岁前孩子的心理情感能量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经常受原始破坏欲的影响,建议家长对于长期处于弱势的孩子要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第三,若孩子违反了游戏规则,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前提下,再讲道理。

很多家长在第二点即支持孩子方面是有很多犹豫和障碍的,可能因为我们中国人有好面子和悠久谦让历史传统的原因吧。我自己在这方面也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怎么说呢,在两个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特别是两个家庭比较熟悉的,明明自己孩子的玩具被抢找妈妈求助,结果妈妈却说:“他是你的好朋友,你应该让着他点。”或者说“你看,他都哭了,你快给他玩会吧。”

这样孩子自主权没有得到基本保障,又没有从父母那获得相应的心理能量来明晰关系中的界限,孩子的内在秩序感就会变得混乱。比如,妈妈经常说“他都哭了,你快让给他吧。”孩子就学会了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把别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把自己的问题不当问题,最后自己的需求被压抑,在各种问题情绪中牵扯不清。

所以,在给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时,家长及时地支持也是非常必要的。

文渊,“与孩子一起成长”yhzyqcz8创立者。本文首发于理解孩子,版权归理解孩子所有,转载请向理解孩子申请授权。

639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