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我喜欢用“哄骗”来安抚哭闹的孩子,不行吗?

“哄骗”引起的童年的创伤如果不被觉察和修复,常常是伴随人一生的。


作者/文渊   原标题《妈妈,你骗人》

-1-

周末去超市,结帐时见到前方一对母子在拉扯,男孩6、7岁的样子,似乎想要一款玩具,但妈妈不同意,男孩拉着妈妈的衣角不让走。妈妈软硬兼施:“这次没带钱,下次买。”“下次给你买你最喜欢的冰淇淋”;“改天妈妈带你去游乐园”;“这个玩具不好,下次给你买更好玩儿”…男孩仍旧不为所动,大声地喊道:“你骗人,你每次都这么说,上次说给我买XX,也没买。”

妈妈也怒了,把男孩一把推开:“买买买,家里多少玩具了,都放不下了,买回去也玩不了两分钟,不许买。”

孩子气鼓鼓地站在那念叨着说:“你骗人,骗人,骗人。”

妈妈彻底被激怒了,推了男孩一把:“谁让你看到玩具就走不动,你再这样,以后什么玩具都别想要了。”

男孩站在旁边,眼泪刷的就流了下来,被妈妈拉着往外走去。

看着母子俩不断拉扯的背影,我想到前几天去见朋友,并带上了上次答应她家孩子喜欢的一款面包,朋友当时说的:“小孩子家家的事亏你还记着,过一段时间他就忘了。”我回应她说:“恰好因为是孩子,所以才更不能食言。” 

家长不在意的哄骗,极有可能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影响。

是啊,因为是孩子,所以我们总觉得糊弄糊弄就过去了,小孩子家家的,今天死活要的东西,明天就忘了。

-2-

我还记得5、6岁时,有一次爸爸出差,答应给我买我最喜欢吃的香蕉。我那个礼拜是数着指头过的,满心的期待和眺望。等到爸爸回来的那一天,我高兴地奔过去翻爸爸带回的大大小小的包,结果没有看到预料中的香蕉。我问:香蕉呢?

爸爸轻描淡写地说:哦,没买。然后转头跟我妈说别的去的。当时我心中的那种失望和委屈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失望的不单单是没有吃到香蕉,而是爸爸当时淡漠和敷衍的态度。再后来我对香蕉的喜爱就淡了下来,似乎那一串串金黄灿烂的颜色的背后总是会藏着一张淡漠和敷衍的脸。

虽然知道爸妈非常地爱我,但这件事还是在心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等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就不愿意再骗孩子,如果答应了就尽量做到,实在做不到或者忘了我也会跟孩子诚恳说明。 

哄骗会造成亲子关系之间的不信任。

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说:孩子嘛,哄哄就好了。这个哄却常常是“哄骗”的意思,潜台词就是骗一骗,孩子很快就忘了这件事了。如同文中开头的那位妈妈,哄一哄,这次不买,下次给你买更好的,结果下次还是不买,就像狼来了一样,孩子委屈和愤怒的情绪不仅得不到理解和释放,内心还种下一颗不信任的种子,若是这样,未来想要再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还会听你的、信任你吗?

还记得今年春节时,一亲戚的孩子收到压岁钱,妈妈百般跟他商量说把钱存到她那,孩子却说:“不存到你那,你会花掉的。”最后要求奶奶把这钱存到银行,还要加上密码。一个在孩子面前连基本信任都没有的妈妈,跟孩子说什么都再难信服。事实也是如此,这位亲戚在孩子面前说什么,孩子都不爱听。

823822854445289369

-3-

有一种痛叫做:妈妈会很快来接你。

有一位40多岁的女性,对新来的一位领导有特别多的意见和情绪,因她很快面临一次决定未来人生的升职机会,这位领导有主要决定权,她很想去争取,但又觉得自己争不过领导喜欢的另一位竞争者,这个过程让她痛苦焦虑不堪。后来我问她,这种感觉还在什么人身上感受到过。她想了想,说在她小的时候妈妈身上。

原来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因工作忙就把她送到托儿所,每次送过去都会说:“妈妈会很快来接你,你要乖乖的。”但结果妈妈总是姗姗来迟,最后一个接她离开。对此托儿所的阿姨常常会当着她的面抱怨和指责,但她却不敢告诉妈妈。

对她来说最灾难性的事件还是在4、5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说带她去见姨妈,她特别兴奋,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了姨妈家,结果过了两天妈妈突然消失了。当她哭着找妈妈时,姨妈都告诉她:“别哭了,妈妈很快就来接你了。”但这个很快却让她等了一年多。

说到这里,工作生活中特别要强的她却哭得像个婴儿,这段记忆像是埋藏在她内心的一个脓包,从来都不敢去触碰它,到现在她才发现,这个脓包一直都在影响着她的工作和生活。多年来她好象都没有高兴过,因为不敢,担心一高兴,就会像小时候坐火车的那个过程,等待自己的就是被抛弃。

这种“哄骗”引起的童年的创伤如果不被觉察和修复,常常是伴随人一生的。就像很多童年被突然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的孩子,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也比较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4-

说“再见”也是一种承诺。

还记得可乐2岁多时我出去上课,那是我第一次离开一整天时间,临走前我跟孩子说再见,可乐紧紧抱着我不愿我离开,安慰了他将近二十分钟才好,记得我当时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想妈妈去上课,想跟妈妈在一起,妈妈也喜欢跟你在一起,但妈妈也有自己的事啊。”“等你吃完早餐,玩一会;再吃午餐,睡个午觉,再玩一会;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

孩子爷爷奶奶当时特别不理解,说你趁着孩子没发现偷偷走就得了,偏要引得孩子不高兴。但最后他们对我的坚持就不再有疑义,因接下来的几天可乐黏我的时间越来越短。

记得最后两天我离开时,一次可乐跟我说完“再见”,顺手就把门嘭的一下给关上了,我半张着嘴还没吐出的再见也被这突然的嘭声堵在了门外,听着他特有的稚语和笑声不断从门内传出,我的心情备感复杂,对于分离他不再焦虑,反而是我内心丝丝的失落和焦虑幽幽往外冒。

在楞了好几秒钟之后我也才欣慰的对着门内也说了声:“再见”。

之后再离开,只要提前跟可乐说好,我们均已不再焦虑和纠结。这个时候,说“再见”也是一种承诺,承诺我们很快就会再见面。

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时期是3岁前,特别是孩子开始出现分离焦虑(6—9个月)时,重要养育人突然的消失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玩的事,而是重大事件,所以告诉孩子离开和回来的时间不仅是对孩子诚实,更重要的是孩子就是在这种反复的确认和实践中才会明白,妈妈的离开只是暂时的,到了某个时间点她就会回来。

逐渐的,他的这分离焦虑就会被缓解和适应。未来就算上幼儿园,对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也是很有铺垫作用的。

可是我们很多妈妈并不理解这个简单的道理,曾有一个妈妈跟我多次抱怨每天早上上班跟打仗一样,必须趁孩子没发现时偷偷溜走,不然根本走不了。她说:都已经一个学期了还要溜,不知道这个仗会不会延长为长期战。

很能理解这位妈妈的痛苦,每天要在孩子和上班之间纠结。但仔细换位思考下,若我是孩子,每天早上一睁眼稍不注意最爱的妈妈就会消失掉,而且一消失就是一整天或者好几天,我会不会焦虑和恐慌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再次见到妈妈怎么办?当然就是用各种办法,哭闹、发脾气、不讲理等,只要能让妈妈留下来。

后来我把这种感觉转述给这位妈妈,她哎呀一声大叫道:对啊,我说每次他都那么黏人呢。

这位妈妈有很高的领悟力,之后她不再选择偷偷溜走,每次都会跟孩子说“再见”,当孩子黏她时她会努力耐心安慰和接纳,若当天要加班也会提前告诉孩子。就这样,不到一个月,孩子反而变得不再黏她了,虽然还有不舍,但能顺利跟妈妈说再见了。

-5-

诚实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石。

当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不是一个因素所决定的,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如你是否真正倾听和共情到孩子;是否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夫妻关系、家庭关系是否和谐等等,但我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基石还是父母对孩子诚实。

就像上文妈妈不想给孩子买玩具,你就要告诉孩子你不想买玩具的原因,可以跟孩子协商定一个规则,比如节日生日可以买,说好了就要实现。如果没有带够钱,答应了下次买,那就要真正实现。

在我们家买玩具就是这样,我会告诉孩子今天没有这个预算,能不能在下一个节日或者生日时再买。如果是他特别喜欢看中的,我们也会一起协商,一次只能选一到两件。所以我们去超市商场从来不担心孩子会无休止地索要什么。而且他选择的永远是自己最喜欢的玩具,也更容易珍惜。

因为信任,关系建立起来了,跟孩子商量什么事都更容易,孩子也愿意去遵守一定的界限和规则。所以,我常常说“狼来了”这个故事不是讲给小孩听的,而是说给大人的。


文渊,“与孩子一起成长”yhzyqcz8创立者。本文首发于"理解孩子",版权归"理解孩子"所有,转载请向"理解孩子"申请授权。


1221
相关阅读
为什么很多国外孩子四五岁还穿尿不湿?

Q:国外很多孩子四五岁还穿着纸尿裤呢?人家咋不着急如厕训练? Q:开始如厕训练,可以给宝宝穿“拉拉裤”吗? Q:宝宝拒绝把尿或拒绝在小便盆上便便怎么办? Q:沮丧!宝宝明明已经能够自己上厕所了,怎么又尿床了?.

毛豆妈-益智学堂 27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