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对0-3岁的孩子,家长如何立规矩

关注孩子心理发展的妈妈,明白孩子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自我,但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又担心纵容了孩子;而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候又担心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关注孩子心理发展的妈妈,明白孩子的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自我,但满足孩子的要求的时候又担心纵容了孩子;而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候又担心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

事实上,爱的前提是了解。很多担心与纠结是因为我们缺乏对孩子发展特点的了解。

《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许多父母和老师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的不够,就把与孩子年龄相称的行为当成了不良行为。”

1岁左右的家长,最经常说:“现在我的孩子总喜欢抢饭勺,喂饭特费劲,弄的到处都是,真不知有什么好办法”;“我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水,可是洗手间地上凉,玩完弄一身水又担心他感冒,不让他玩就大哭不止”;“我家孩子最近开始抢别人东西了,玩具放着不玩,只要有小朋友拿在手里了,他就去抢,我该怎么培养他的分享意识”?

了解儿童的敏感期

上面的问题共有一个特点就是“最近一段时间”,孩子的发展就是有这样的特点——敏感期。敏感期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

比如:孩子反复扔东西是进入了“因果相关性”的探索敏感期。我们成人都知道的如果放手,抓在手里的东西会掉,因此对此习以为常。孩子是带着全然的好奇心,每个孩子进入到反复的扔东西的过程,都是在不断的体会这样的发现:“因为放手,所以东西会掉。”

孩子不断的把纸抽里的纸一张一张的抽出来;把草莓香蕉等黏稠物用小手慢慢捏烂;模仿大人的样子擦地,扫地;反复的玩藏猫猫的游戏;无一不是进入发展自己的敏感期……

1.手的敏感期

儿童首先进入的是口的敏感期,差不多到了3个月或者百天,孩子便开始经常将手放到口中,其实这是用口唤醒手的过程。到了6个月左右,孩子就试图去抓各种触手可及的东西;到了8个月左右,还会特别的对软的黏稠物感兴趣。给他们准备好香蕉和草莓吃的时候,他们可能先是放到手里捏一捏,体会着软软的黏黏的感觉。再大一些,他们不安于被父母喂饭,而是抢大人手里的勺子、筷子、碗和杯子,继续发展手的功能。

手是人类的第二大脑,童年期手的锻炼非常重要,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成人拿筷子姿势笨拙、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他们童年时期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所以,当我们再困惑是否应该用规矩约束孩子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觉察一下,我们是为了孩子孩子的身心发展还是仅仅为了不给我们大人添麻烦?比如孩子抢大人手里的餐具的时候,其实就是可以培养孩子自主吃饭的时候。

成人学习新鲜事物尚且有一个过程,婴儿亦然。所以,培养孩子自主吃饭一定要经历一个把衣服弄脏、餐桌地板弄脏的过程。家长往往为了卫生,为了省事,在剥夺着孩子探索世界和发展自我的权利。

 

2.自我敏感期

进入“自我敏感期”的孩子,常常出现的行为是“打人”、“说不”、“我的”。不许别人碰他们的东西,见到东西想据为己有。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经历。人类首先通过扩张自己的地盘建立起自我,自我建立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才更容易培养分享精神。

每个孩子对待他人的方式都是从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习得而来。如果一个母亲了解了孩子的发展特点,及时满足孩子探索世界和建立自我的需要。那么这个孩子也会像妈妈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世界和他人。

孩子就像一个容器,如果无条件的母爱能够源源不断的汇入这个容器,当容器中的爱满溢的时候,自然就能滋养到身边的人。很多不强求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的孩子,反而更愿意主动把自己的玩具送到小朋友的手中。

一岁左右的孩子刚刚可以独立行走,自己的探索范围扩大,对所有的外部环境充满了好奇。而且此时还没有人我界限,看到其他小朋友手里的玩具,本能的反应就是拿到自己手里探索一下。

一类家长希望孩子擅于分享,但是这么大的孩子分享意识还没建立。大人往往采取强制其分享的态度,当其他小朋友靠近自己家孩子的时候,母亲甚至会抢下孩子手里的玩具给小朋友。这无异于一种拔苗助长,因为只有自己得到的够了,才愿意给出去。越是从小就被强制分享的孩子,越是容易抢别人手里的玩具。因为他们只是在复制母亲对待自己的方式。

还有一类家长担心自家孩子受委屈,认为别家孩子的探索是“霸道的抢夺”,如果自家的孩子碰上了这样“霸道”的孩子,有的家长甚至从“霸道”的孩子手里抢玩具给自家的孩子。这样的行为既干涉着他人孩子的自我建立,又同时会让自己的孩子在过度保护下变的愈加依来母亲。

有的孩子三五岁了脾气特别大,这是在找回自我缺失的空间,再向父母抗议。敏感期是有弹性的,错过了还有机会补回来。可惜,孩子越大家长越是担心孩子太以自我为中心。从小没有让孩子有过自主权,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会畏畏缩缩。生命之花从来没能绽放过。

有些胆小的孩子家长问我,我家孩子胆子这么小怎么办?一聊下去不是换过养育人就是家长管束太多。孩子在自己家受到各种限制,出门在外又怎能不胆怯?让宝宝不胆小的办法是家长能多尊重些孩子的自主权。

注意事项

1不要过早训练孩子大小便

几个月的孩子,如果是老人带,就经常能听到老人说:“这个孩子可真是,把他的时候他不尿,刚放下就把裤子和床尿湿了。”再大一点一岁多的孩子,老人甚至妈妈就直接问孩子:“谁又尿湿了?”孩子说自己的名字。全然一副做错事的样子。

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是以“大小便自理”为主。大小便能自理的宝宝能形成自律性,而受到强迫或批评的宝宝可能会产生羞耻心,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研究“大小便自理训练”的美国心理学家Aruizhen和Fox认为,让宝宝从小自理大小便是强求他们做自己无法控制和理解的事,超出了宝宝的能力范围。他们通过几年的实际训练结果得出结论:从1岁左右开始,过早训练宝宝大小便之后给宝宝留下挫折感和心理矛盾。

因为人的自律神经要在出生后的20个月后开始趋向成熟,所以这个时期开始训练大小便自理比较耗。当然,发育较早的宝宝出生18个月时也可以开始,而发育迟缓的宝宝可能要到2岁开始。出来身体条件外,父母还要留意宝宝理解大人意图的能力。假如宝宝能听懂大人的话,并有大小便自理的意愿,那么即使只训练短短一天,也可以让宝宝学会自理大小便。

2把人和行为分开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当村长问石头,你觉得爸爸爱你吗?石头的回答令父亲郭涛和在场所有人出乎意料:“有时候爱吧,他说我的时候可能就不爱我了。”得知儿子胳膊骨折的一刹那,郭涛的大脑一片空白;为了给儿子做蛋炒饭,不惜早起出去给儿子借鸡蛋,父亲无时无刻不是爱着他。可对儿子深深的爱怎么会让石头以为爸爸只是有时候爱他。

儿童的思维还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他们不能理解两种感情可以并存,因此,当父母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我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刚才做的事情”。

所以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一定记得告诉孩子,我爱你,但是你刚才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因为被批评而感受到不被爱。

3陪孩子面对感受

有时候,孩子确实会有一些我们无法满足的期待。比如一个妈妈给我讲:冬天的时候供暖的时间并不统一,孩子发现幼儿园的暖气是热的,到了家里就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家的暖气是凉的,我要暖气变成热的。”“妈妈说现在是集体供暖,我没有办法。”“孩子就大哭起来,非要让妈妈想办法把暖气变热。”

这个时候大人要做的,肯定不是无原则的满足孩子想要的,但是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我们可以共情一下孩子的感受,他可能就是希望家里的暖气也热起来,摸起来凉凉的觉得很失望。我们给孩子一个回应说:你很希望家里的暖气热起来,现在凉凉的让你有点失望,是吗?进一步我们还可以用想象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渴望:“真希望我会魔法,可以把暖气变热”。通常情况下家长做到如下两点,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会停止。因为他们的感受被理解了。

成人的思维模式是想解决问题,而孩子更注重的是内心的感受。家长时常会因为陷入到问题无法解决的焦虑中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4分清自己和孩子的需要

有的妈妈说:“我的两个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我心理特别难受。”这就是妈妈需要成长的地方。是什么触动了妈妈的情绪?

还有的家长小时候在物质方面是缺失的,给自己的性格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甚至童年的记忆中有创伤。于是到了自己养孩子的时候,当孩子要玩具时。一方面担心不给买也会像自己小时候一样有受伤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担心物质富足的今天,想要玩具就买会纵容了孩子。

有的家长因为自身出生顺序的问题,原生家庭里习得了一些规条。比如:“哥哥要让着弟弟”,“姐姐要保护妹妹”,“哥哥要监督妹妹”等。如果现在自己也育有两个或以上孩子。这些规条也常常让我们不知所措。

还有的妈妈,儿时缺少父母的关爱。当自己育有孩子的时候,即便理智上很想好好的爱孩子。可是因为童年的缺失,她实在不知道如何去爱。

以上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发展特点是不够的。我们要找途径成长自己,只有内在圆满,才能给孩子更符合他们成长需要的爱。爱和规矩从来不是矛盾的,给孩子树立规矩其实是爱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因为,每一个孩子最终走向社会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成为社会人就要尊重一定的规矩和秩序。规矩本身就是一种爱……

本文出自微信号:阅 微心 理

作者鲍阅:专注家庭教育及家长的心灵成长的导师

849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