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升学择校”系列第一期:让中国所有孩子受用一生的早期升学择校法则!

每逢求学季,无论是幼升小、小升初还是中高考,只要家有读书郎,家长的心思总会被“择校”二字牵动。

择校到底要考虑哪些因素?幼升小的误区在哪里?小升初如何提早准备?“国际化求学路径”如何尽早规划?洋高考和国内高考是怎么回事儿?赢在起点能力早教研究院将围绕“升学择校”这一家长密切关注的话题分期进行探讨:首次揭示3-18岁升学全程路径图,深刻剖析教育起点的把握和终点的选择,全面解密各阶段升学择校的关键因素,力争让广大家长做到“心中有谱,择校不愁。”

第一期:幼升小常见误区有哪些?小升初靠家长还是靠孩子?回归教育的起点,学习能力早培养

从天真烂漫的玩耍期进入课堂学习的求知期,“幼升小”无疑是孩子求学道路上的第一次转型,也是家长关于升学问题的第一次选择。近年来,随着国门的日益开放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海外留学的热潮逐年攀高: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留学成本也越来越高。如果说小留学生群体是以井喷式的速度在增长,那么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国际班和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的遍地开花。后者给家长们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是使得择校变得更加丰富,也推动了公立学校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困扰是过多的选择,令家长们眼花缭乱、难以甄别,择校的纠结期也从以往的初高中下延到幼升小。针对家长的这一困惑,赢在起点能力早教研究院综合各类讯息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3-18岁升学全程路径图

“3-18岁升学全程路径图”各阶段要点提示:

1、幼升小阶段:家长能动性100%

1)无论目标是国内高考还是洋高考,越早选择对孩子的升学规划越有利。需要明确的是,教育的起点是一致的:0-6是儿童早期能力培养的起点,是塑造良好人格、培养学习习惯、孕育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的黄金期。只有尽早培养让孩子受用一生的能力,才能在体现父母效能的最佳时期替孩子把握方向、一路领跑。

2)升学择校PK的不仅仅是孩子个人的能力,更是家长+孩子的团队作战力。相较“小升初”而言,“幼升小”阶段家长的可把握程度和起作用效度接近100%。赢在起点呼吁各位家长,教育要从起点抓起!越接近原点,家长的能动性和孩子的可塑性就越高。

2、小升初阶段:家长能动性 50%

相较于“幼升小”,小升初是“拼爹拼妈更拼娃”。对于没有特殊求学途径的家长而言,“小升初”相较“幼升小”,在“择校”之外更是对孩子能力的全方位检验。即便是靠父母关系入学的“条子生”,学习能力弱也无法走得长远,在集体生活中更不容易取得自信。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是水滴石穿、聚沙成塔的过程,性格的养成更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想让孩子在“小升初”凭借自己的实力进入心仪的学校,“幼升小”阶段就要为他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外,关注高考改革新政策的家长不难发现,随着小升初、中考高考升学模式的变化,艺术体育类的课外学习将不再具备直接加分的效应,功利性将被弱化。随着文化课的考核在升学选拔中的权重越来越大,核心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也将越来越不可替代。

3、初升高阶段:家长能动性 30%

“初升高”是升学路径终点选择的分水岭,也往往是决定是否转型的最后期限。如果属意国外高考,申请人数的逐年攀升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申请门槛的逐年提升,竞争的日益激烈势必导致申请准备期的拉长。“洋高考”较于“本土高考”,对申请者的外语水平、综合实力要求更高,家长一旦做出让孩子备战国外高考的决定,兼顾国内高考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是托福、雅思类的语言能力测试还是SAT/ACT、A-level、IB课程类的学习能力评估考试,都要早作打算。赢在起点建议各位家长,“幼升小”阶段是选择终点的黄金期,无论是走传统路径还是另辟蹊径,越早决定胜算越大。

开好教育的起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求学之路始于起点。”

作为升学择校的第一关,教育的起点如何把握?“幼升小”的常见误区在哪里?家长如何才能在孩子面对升学选拔时发挥最大效能,助孩子一臂之力呢?提醒各位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1、“幼升小”到底指什么?

以往谈到“幼小衔接”,通常指的是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学习的阶段适应。随着“小升初”升学方式的多元化,学籍制度管理的加强,“幼升小”变得越来越重要“幼升小”这一说法逐渐成为家长口中的高频词。“幼升小”的竞争到底有多激烈?从准备简历到应战面试, 从买学区房到跨区择校,现如今“幼升小”形式的紧迫堪比中高考。以名校之一的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为例,2014年的面试人数为4000+,而通过两轮面试最终录取的人数仅为120,不足3%的录取率让人咋舌,远远超过高考的竞争激烈程度。概念的升级揭示了竞争的加剧,“幼升小”不单指择校过程中的某场入学考试,更包含了幼儿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需要预备的学习能力。以上海的小学教学进度为例,入学虽说是“零起点”,各科老师的授课进度却一点儿不含糊。如果在“幼升小”这一阶段打好了基础,从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的顺利过渡就能让孩子在学习的初期具备自信、游刃有余。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走得更扎实、更长远。

2、“幼升小”需要准备多久?

残酷的现实将很多家长的育儿方式从“散养”瞬间变为“填鸭”,也催生了市场上名目繁多的打着“幼升小”招牌的各类补习班。升学论坛上一个暑假连上四五个培训班的娃屡见不鲜,除却培训费用本身不菲的因素,孩子的精力是否经得住这样的狂轰乱炸、学习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才更是家长需要斟酌的。究竟要不要上“幼小衔接班”?这一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家长平时的用心程度以及孩子本身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唯有一点需要强调,决不能把幼小衔接狭义地理解成上几个“衔接班”,更不能理解为针对某个学校的入学考试进行的“冲刺班”。幼小衔接不是一个临时突击的短暂过程,而是从幼儿园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小学一年级全学年的长期准备。父母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将决定孩子入学后在很多方面的表现。虽然幼小衔接主要集中在从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但是很多准备工作却始终贯穿于整个幼儿阶段,如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因此,真正做好幼小衔接,绝不能等到幼儿园大班下学期,我们需要从幼儿入园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

3、“幼升小”需要哪些准备?

短期的突击或许能帮助孩子应付一时的考试,而科学系统的学前期准备对孩子在求学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至少能持续到小学三年级。“幼升小”是能力培养而非知识灌输,除了基本的入学知识储备外,家长更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力:除了阅读、倾听、专注等学习相关能力,自我管理、团队合作等能力也是幼小衔接的关键。静安区三中心小学校长王志强透露,几乎每年小学新生中都会有一些超前学习的“牛娃”,虽然成绩优秀,但在沟通能力、自控能力上却存在欠缺。“不少家长以为让孩子学很多课程开发智力,就能遥遥领先,但其实小学更看重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王志强校长表示,是否坐得定、能否耐心倾听他人说话、是否开朗热情、见到师长是否有礼貌、能否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能力也是孩子今后长足发展的基础。

2、习惯: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能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而习惯的培养越早越好。市西小学校长蔡骏表示,不少超前学习的学生往往到了一年级下半学期就已经后劲乏力,“孩子在不同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在0到6岁就是应该在活动、游戏中培养好习惯,可现在很多家长却急着让孩子超负荷储备知识性的东西,这样孩子到了小学往往会不认真听课,忽略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影响之后的成绩。”

3、人格:六七岁的孩子是"小一"新鲜人,正踏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称之为“勤奋与自信”的阶段:此阶段孩子的发展要务是勤勉与自信心的养成。当孩子努力达成课业上、人际上所要求的各种能力,并得到正面的结果时,孩子便会对自己产生信心。自信心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学前期父母是否为幼儿提供了锻炼机会,比如公共场合下的语言表达、自我展现等,都能为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成长为小学之星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家长还需要意识到一点,目前大多数幼儿园贯彻二期课改的主旨,日常教学活动以主题教学、启发幼儿学习兴趣为主,弱化甚至摒弃了传统型的知识传授。而相当一部分名校尤其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民办、私立小学,在招生考核时为了体现个体差异择优录取,不可避免地涉及了超越幼儿园课纲的知识点。以数学教育为例,早期幼儿数学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等特点,数学学习也有其独特规律和特殊性。而在单元设计教学或综合主题教学中,数学教育往往体现得不够充分,从而走上了另一极端,呈现出忽视早期数学启蒙的倾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如何填补?赢在起点规劝各位学龄前家长,幼小衔接并非“学”或“不学”的二元对立,而是应该注重“怎样学”和“学什么”,从而做到“少一分焦虑,多一分从容”,有所准备地帮助孩子踏上求学之路。

家有读书郎,无论升学路径图的终点指向何方,起点的把握至关重要。新时代的儿童早期教育究竟是侧重培养让孩子受用一生的能力、习惯、人格,还是延续传统教育强调知识储备和应试训练?相信有智慧有远见的家长,心中自有高下之判。

下期预告:

国际学校和传统学校如何取舍?洋高考和国际课程是怎么回事儿?如果起点开好了,终点决定了,中间路径图也就好办了。敬请关注赢在起点“升学择校”系列第二期:洋高考还是国内高考?国际学校还是传统学校?择校关键大揭秘!

 

 

赢在起点,中国0~6岁专业分龄育儿自媒体,针对0~6岁各阶段发展敏感期,培养学习能力(专注力,记忆力)、语言表达、数理逻辑/情绪感情/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等能力,入园适应、幼升小(衔接)一站解决。更多好文点这里》》》

 

小别离.png

927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