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幼儿教育的灵魂--尊重

尊重幼儿是对幼儿的信任。

案例背景:

虽然幼儿是稚嫩、无知的,但也需要受到尊重,尊重并不是以年龄的大小来划分界限的,我们要给孩子自由权。以便在自由的环境中完善孩子。尊重儿童,要尊重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纲要中提出,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在纲要的指导下,我根据孩子的发展、需要给予了孩子们一定的关注,并努力为他们创设条件,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他们的各项发展,特别是中班的孩子,他们已有了一定的基本能力,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都有了自己的初步的见解和初步的解决困难的能力。因此,我在教育中非常尊重孩子的各项选择,但也不放纵孩子,而是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里进行学习和游戏。让孩子感受尊重的乐趣。

案例描述:

“老师!丁当不走线!”

蒙氏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随音乐慢慢的在线上走起来,可是,不一会就有孩子喊了起来:“老师!丁当不走线!”我回头一看,只见“丁当”坐在位置是愣愣的看着我。我用手指示意告状的孩子,笑了笑没说话,请孩子们继续走线。孩子们都很自觉的走线,没在说话!

案例分析:

案例中,走线目的:在于帮助孩子进行活动开展前的安定情绪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的能力,学会自我控制。这就要求必须遵循蒙氏自律原则才可以进行选择,即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该活动。因此,在活动中,我并没有强迫“丁当”小朋友进入走线活动,留时间给他,让他自己考虑清楚:自己该不该进入这个活动,这样可以让孩子感受自己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尊重。

根据马斯洛先生的理论,尊重是人类的高级精神需要,当人们满足了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之后,尊重需要就是人类最迫切的需要,就目前的国情来讲,对于普通的家庭,生理、安全和情感需要都是容易得到满足的,所以尊重需要就是孩子们最激烈的渴望。尤其是,孩子尚未成熟,往往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和对待别人的评价,尊重对他们发展和健康的方方面面就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尊重可以让孩子产生自尊。我们尊重孩子,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值得尊重的,他就会慢慢尊重自己,从而产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并开始对自己有所期望。

反之,我们强迫幼儿去做一件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幼儿就会产生腻烦的心理,久之就会觉得什么都不可以做,产生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幼儿心里就会形成一个不健康的依赖概念:“反正有人给我设计好了,我只要照做就可以了,对幼儿今后的发展起到不健康的影响,也会产生我就是这样的人,无所谓,没有竞争意识,缺乏自尊,从而导致幼儿自己不尊重自己。假如一个人没有自尊,它就是一个病态人格的人;假如他的自尊水平太低,他对自己的期望就低,这样的人谈什么前途?新《纲要》也一再强调,教育从尊重孩子开始。但教育与要求又是同时并存的。

案例反思:

 简而言之,尊重是教育前提,而要求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虽然,需要很大的付出,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这也是我们幸福的源泉。

 马卡连柯说:“尽可能多的尊重孩子,又尽可能的要求孩子。”我始终特别信奉这两句话,认为这两句话包含了很丰富很辩证的关系。尽可能多的尊重,又尽可能多的要求,要求也是尊重,尊重也是要求。尊重是要求的前提,要求又是更深层次的尊重。一方面只有对孩子个性特点、个人权利、个人尊严和自由有足够的尊重,才能提出适合的有促进意义的各方面的各种要求。就如上面例子,幼儿不愿意做的事不可以强求,只要教师给予幼儿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消化,去理解老师给予的尊重,那么孩子得到了心理的准备,就会感到满足,他就会认为得到了安慰,得到了尊重。要幼儿另一方面要求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对孩子不做要求或者要求过低,就等于对孩子不报期望,这会让孩子感到不受重视。一个人被寄予厚望更能激发他的积极心态,当然,我所说的高要求不是盲目和凭空而空而来的。没有要求,往往就没有方向和动力,也就没有发展,只有对孩子有足够的要求,才能促进孩子健康蓬勃发展,才能算得上对孩子真正的尊重。

要求孩子什么,他就会发展什么。我们要求孩子自立,孩子就能自立,要求孩子完成什么,孩子就能完成什么,孩子就如一张白纸,只要我们对他有好的要求,正确的人生观涂鸦于他们,孩子就会成为有用的健康的人。只要我们坚持不去代他做本来应该他做的事情;我们要求孩子细心,不去一遍一遍的提醒和催促他,他就会自己要求自己;我们要求孩子有上进心,用自己的例子示范给他看,帮助他体验到进取的快乐,他就会逐渐具有上进心。在儿童早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中,父母的一个个要求教师一个一个的要求就好像种子,种下去就会开花结果,不种,就错失了孩子成长的机会,将来只能一无所获。

 尊重可以让孩子发现自己,我们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就会接受自己的特点,孩子接受了自己,就会在自己现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假如孩子有什么客观的缺点或者不足,那么尊重的意义就更非同寻常,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就能帮助孩子接纳自己,认为自己也可以和别人一样,甚至超越别人。即便是一个没有什么明显缺陷的孩子,假如我们处处贬低他,总有一天,他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三人成虎,众口烁金,他人的对孩子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的。对幼儿而言,尊重意味着对他们的信任、鼓励和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尊重幼儿是对幼儿的信任。信任是一种教育力量,信任是一种使人向上的动力,人会随着动力的产生而发挥自身的优势,让自己得到满足与健康。尊重幼儿就是让幼儿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信任幼儿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强加于幼儿,而是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信幼儿有自己的见解。信任幼儿就是将幼儿看作是一个可以进行“自我管理”的独特个体。尊重就是对幼儿的鼓励。

就拿我们的蒙氏日常生活活动来说吧:如搬桌椅、分发碗勺、倒垃圾……每个幼儿都有机会,每个幼儿都得做,每个幼儿都得到了不同的锻炼和发展,幼儿通过锻炼与学习,不仅学会了做一些简单的事务,变的热爱集体、热爱劳动了,而且增强了幼儿的管理能力和独立性。也增强了幼儿自信与满足,幼儿在自信满足中快乐生活与学习。

因而,我们成人应该看到,幼儿虽然年幼,但是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有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强加和包办代替就会使幼儿失去选择的主动权,使幼儿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出现事事处处依赖成人或者出现逆反心理,这对幼儿健康心理和思维能力都十分不利。同时,也让幼儿感到自己不受重视,不受尊重,从而导致幼儿心灵的伤害,产生对事与物的厌恶和错觉,使幼儿的身心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这样不利于幼儿的成长。

尊重幼儿,还要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和自我意识。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基础,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就没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幼儿最早的自我意识来自父母是如何看待他的,当他肯定自己被父母爱时,他就能认识到做人的价值。作为家长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意识的增强,通过各种方式以实际行动给予支持。 

尊重幼儿,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自由和独立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选择、自由探索。成年人的责任在于引导幼儿的行为合乎社会的规范。幼儿成长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生活内容,成年人应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把原本属于他们的权利还给他们。只有这样,幼儿身心发展的巨大潜能才得以挖掘。 

 所以说尊重幼儿意愿,对幼儿的成长道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用强制的命令性语言来命令幼儿,只会扼杀幼儿在某一个地方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作为老师,作为育花人,必须学会如何尊重幼儿,如何尊重幼儿的意愿。

923
相关阅读
老外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秘诀

相对中国父亲在教养中的每每缺席,在国外,身为教养人的爸爸对孩子的用心分外令人动容。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国外的好爸爸是怎样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吧。.

海外教育观察 2 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