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中国儿童为什么不快乐?

就在前几天,一位孩子来找我谈心,多少让我感觉到孩子们不快乐的根源,跟大人们不快乐的根源,其实,同属一脉。

儿童节快到了,又到了大朋友祝贺小朋友节日快乐的时候了。可是,儿童们的内心真的快乐吗?

就在前几天,一位孩子来找我谈心,多少让我感觉到孩子们不快乐的根源,跟大人们不快乐的根源,其实,同属一脉。下面,让我们随着这个案例,来感受下,孩子们的不快乐到底来自于哪里吧?

这个孩子,是班级的班长,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学习比较自觉,在班级里也颇有威信。那天,正是她来找我谈心,当时的她虽然在微笑,但是眼里却噙着眼泪。她说:“其实,我觉得我并不喜欢学习。”

期中考后,学习一直不在状态,各科老师也多次找她谈话,她也想努力改善,却没有办法。谈话一开始她一直围绕着学习转。其实,学习上的问题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一个结果。

慢慢地,她开始讲到父母和她之间的关系。她说到这样一个小细节。

孩子的情绪被忽视,忽视者包括她自己

“妈妈,你不要总在我面前玩手机,你要是玩手机的话,我也想玩手机了。”她这样跟父母说。

而父母,则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地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现在能玩手机,是因为我们小时候努力学习,现在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终于能空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包括旅游包括玩手机。所以你现在也要努力学习,长大了你才能坐下来玩。”

说到这里,我问她,“那么,你当时的情绪是什么呢?”

“情绪……”她犹豫着说,“我也觉得父母这样说是正确的,我被说服了。我就回去学习了。”

nsa-bs0050635.jpg

这就是儿童们不快乐的根源,连孩子自己也没发现。她的回答根本不是在回答情绪,而是在回答道理。

“我应该这样做”,而不是“这样做我感到了愤怒、委屈、羡慕”。

而父母,自以为抓住了教育的良机,却忽略了孩子的情绪。孩子的情绪被忽略太久了,以至于孩子自己都没办法觉察自己的情绪了。

“不疼不疼,别哭,乖孩子,你要坚强。”面对摔倒的孩子,这样的教育话语是否熟悉?这样说,其实忽略了孩子当时或害怕或委屈的情绪,并一再鼓励他坚强,其实向他传达的是对他当下情绪的否定。

慢慢地,孩子自己也忽视了自己的情绪。那么,连情绪都被忽视的他们还能真正快乐吗?

孩子的需求被压抑,压抑者包括她自己

孩子已经形成了忽视自己情绪的习惯,普通的交流,很难打开她情绪的大门了。于是,我引导着她做了一次自由冥想。冥想中,她出现在自己的卧室的角落里,父母出现在远离她、靠近门的角落里。

188851-12060210413462.jpg

让她慢慢对想象中的爸爸说自己最想对他说的话,孩子说出了“爸爸,我需要你关注我、关心我。”

而想象中的爸爸则回应“难道我给你的关注还不够吗?”孩子的眼泪静静地顺着眼角淌了下来:“不够,远远不够。”

当引导孩子对想象中的妈妈也说出这内心深处的话时,妈妈的表现则是愤怒的“我都为了你做了这么多!你居然还说我对你关注不够!”

在孩子的冥想中,爸爸的表情是困惑,而妈妈是愤怒。

所以这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是与爸爸关系更为融洽。而妈妈更为强势,把孩子的需求解读为指责自己做得不好,于是更容易压抑孩子的真正需求。

这个孩子的真正需求是“父母的关注”。但是,孩子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幼儿园的小孩了,无法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她自己也压抑了这种需求,是因为潜意识里也知道父母会对她这种需求视而不见甚至横加指责。

所以她的表达变成了“我羡慕你们玩手机”,其实这表达的背后,是“我希望你们放下手机,看看我”。

“这个孩子怎么这么爱哭闹?!”“这个孩子养起来比别的孩子累啊,太不省心了。”这种抱怨可以经常从那些相对来说比同龄人看上去更暴躁更作的孩子家长口中听到。

可是,家长是否想过:这样的孩子,是果,而因,又有多少家长去深思呢?

这种孩子,其实都是在向家长传达自己的需求。只是,他们的需求,连他们自己都觉得不应该而压抑了。压抑到无法压抑之时,就变成了这种种“不乖”的表现。

而自己的需求都被扭曲着表达的孩子,谈何真正快乐呢?

孩子的交流被打断,打断者包括她自己

“爸爸妈妈,我也来帮你们洗衣服/修闹钟/做家务/拎东西。”

当孩子这样说的时候,家长们是怎样回答的?

“别洗了,你是想玩水吧?弄得一塌糊涂,自己一边玩去吧。”

还是“别洗了,做作业去吧,学习要紧。”

抑或是“别添乱,你只要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而在这些一同做事情的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呢?

6c14cf04gd2bd9a03f4ba&690.jpg

可以跟爸妈一起拆装闹钟等真东西,为什么要买了拆装玩具让孩子在假的塑料堆中独自忙活呢?

可以跟大人一起洗碗洗衣服,为什么要孩子独自去玩水桌沙桌呢?

可以跟父母一起做家务,为什么要孩子独自在书房奋斗或是独自看着巧虎呢?

在这些真实而生活化的互动中,孩子与父母的交流将真实而贴近。可是,事实上,很多次孩子跟父母的交流,在企图开始的时候就被迫结束了。

而当家长这样说的时候,大部分孩子的反应是照做,不管是听话地照做还是哭闹着照做。而这交流,早就被父母打断了,继续而彻底地打断的,是孩子自己。

在几次尝试失败之后,孩子也不再提出交流,而直接去自己找乐子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孩子看似沉迷于电子产品的原因之一。与人的交流没有了,只能与机器去交流了,至少现在的PAD在玩的时候,能对人的指令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所以,与其买各种精致美丽的儿童节礼物,吃各种色香味俱全的儿童节套餐,去各种玩乐设施齐备的游乐场,不如在家静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感受孩子真实的情绪。

正视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孩子来一次生活化的心贴心的交流,他们才能快乐,由内而外。

1018
相关阅读
为啥现在的孩子喜欢和家长对着干

孩子一到青春期就会不自觉得和爸爸妈妈对着干,很多家长不明就里,采取强硬措施,结果反而适得其反,让我们来看看面对青春期逆反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成长营 0 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