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岁 2.5-3岁 3-4岁 4-5岁 5-6岁 6-7岁 7-12岁

99%的人都没意识到,父母的命运竟然决定孩子的性格

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接收到父母的正面信息,进而成为这样的父母。

    

那天带优妹去医院打疫苗,手忙脚乱接到佳怡电话,说她决定辞职了。

自女儿出生后,佳怡在继续工作还是全职带娃上纠结许久,如今终于下定决心,我觉得是件值得庆贺的事,立刻约定见面。

然而这次见面远没我想象中轻松。佳怡的决定,竟背负着那么沉重的往事。

我不要让女儿经历我曾经历过的事

你没看错,这就是佳怡决定全职带娃的原因。

作为高中时代就厮混在一起的死党,我知道佳怡跟父母关系一般,上学时一到假期别人都欢天喜地恨不能插上翅膀飞回家,她却能拖就拖永远最后一个离校。其实我见过佳怡父母,都是工厂干部,看上去善良敦厚。然而事实正应了那句老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佳怡的不幸,在于父母的无法相爱以及无法友好相处。

佳怡父亲在外是个 “老好人”,在家却非常情绪化。用佳怡的话说,“我爸每天从开心到发怒再到高兴,那速度如同过山车,前一分钟还哼着小曲,后一分钟就跟你摔盘子摔碗。”儿时的佳怡,情绪基本被父亲左右:父亲笑,她高兴得像过节;父亲沉着脸,她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佳怡母亲干净利落,做事周全、讲面子,还有点完美主义。佳怡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就是母亲对父亲的抱怨,跟别人家妈妈的牢骚不同,佳怡从母亲那里感受到的是一个女人对婚姻与丈夫发自内心的憎恶和绝望。

父亲的所有不堪都被母亲一点一滴送进佳怡的耳朵,包括父亲如何死缠烂打追求母亲,母亲如何在跟父亲领证当天哭成泪人,父亲乖张古怪的脾气如何伤及母亲的家人,父亲如何婚前婚后两张皮竟然还搞外遇……简直字字血泪啊,小小的佳怡扮演着母亲的倾诉对象,咀嚼和消化着母亲的痛苦感受。

佳怡父亲的生母早逝,他是在继母白眼下长大,家里有好吃好穿从来没他份儿,要交学杂费时更是抬不起头……这些经历造就了他物质安全感极度匮乏、对亲人缺乏基本信任、情绪调节能力极低,关键是,因为从小没有感受过亲人的爱,父亲对亲情没什么概念,也不知道怎样去爱身边的人。而佳怡母亲有三弟一妹,作为长女,对娘家可谓“一颗红心两手准备”,谁有需要她都责无旁贷。

父亲对母亲的行为完全不理解,凡跟母亲娘家沾边的事,都会惹父亲不快,而且父亲表达情绪的方式很特别,不大发雷霆也不理论是非,而是摔摔打打,白眼相向。对此,母亲有句话一直深深烙在佳怡心上——看你爸那张脸,跟你后奶奶一模一样!

时至今日,佳怡父亲仍然改不了那一脸 “后娘的表情”。

430799-131030151J5916

说完这些,佳怡问我:“你说,这样的家庭氛围,我自己都恨不能逃得远远的,又怎么能让我的女儿再经历一遍呢?”

讨厌他们,却还是长成了像他们一样的人

佳怡的困境,我能够体会。

初为人母,都有这种体会吧——养娃之前,我行我素,老娘就是这个德行你能怎样?养娃之后,面前这个小生命目光澄澈,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身上那些藏匿多年的毛病无处遁形。我们再不敢轻举妄动,唯恐一不小心就把自己那些改不了的毛病传给孩子。

每个人身上都有父母性格的烙印,心理学把这叫做“原生家庭的传承气质”,那些“改不了的毛病”便是其中之一。佳怡眼下最大的困境,并不是独自带娃的辛苦,而是她发现父母身上那些她不喜欢的东西,她身上恰恰都有。

当她习惯成自然地指责老公这不好那不好时,当她动不动就情绪失控只想一吐为快时,当她遇到问题急躁地迁怒旁人时,当她稍不开心就沉下脸时……她看到了一个父亲与母亲的混合体,自己多年来只想离他们远一点,却终究还是长成了和他们一样的人。

没孩子时,她不在意这些问题,有孩子后,这些成为绕不过去的坎儿——孩子很容易触碰她情绪的底线,令她分分钟就要开始重复自己父母做过的事。而每次在孩子面前失控,她都被沮丧和挫败感包围,这种挫败感在提醒她:你这样不行,为了孩子,你得改。

与父母和解,你做得到吗?

几乎每个人都能拉一张长长的清单,写满在父母那儿受到的伤害:被忽视、被冤枉、被当众责罚、被拿来跟别人家娃比来比去……今天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都跟父母当年不够科学的教养方式有关。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过这种想法——将来等我当了爸妈,一定不会这样对待我的孩子!现在我们真的当了爸妈,却笨拙地发现我们对待孩子常常重复父母当年的老路。

102327574_4

为了不让孩子继续受伤害,总得做点什么吧!

父母也曾是受伤害的小孩

父母都是普通人,有各自的缺陷和不足。他们在当孩子时,也受过这样那样的伤害。无论他们曾如何对待我们,也无论我们有多不认同他们的方式,有一点必须承认,那些极端方式可能并非他们本意,他们的行为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先天基因和成长经历。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定义父母的行为。

放弃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

确实有很多不称职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因此成为受害者。但抱怨有用吗?我们已不是需要父母呵护的孩子,而是成熟的大人。父母怎样待你是他们的事,你怎样对待他们取决于你自己。毕竟,是他们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他们是你生命的源头。想要快乐,先放弃自己是受害者的想法。

别觉得你应该拥有完美父母

当我们真正开始和一个新生命朝夕相处,才发现之前的各种美好憧憬都是想象,我们总是会犯错误,会疲惫、慌乱、不知所措、发脾气、大吼大叫。没有谁是天生的完美父母,我们都不是超人,都有无法承受的那一刻。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逃避和抱怨,而是面对,然后原谅。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原谅过去,是为了能平静地面对未来。

快乐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

有人说:“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疼爱孩子的妈妈;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孩子的爸爸。”

这句话诠释了一个概念: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三人应是一个整体,即使不能一起生活,也应以爱和尊重为纽带,彼此连接。 

尊重你的另一半

否认孩子父母亲中的任一方,都等于是在否认孩子的一半。如果妈妈常说爸爸不好,那孩子潜意识里为了完成和爸爸的连接,反而会去做爸爸做过的事,结果就是表面上听妈妈的,私底下越来越像爸爸。

这是个有点可怕的模式: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对方。而孩子并不是故意跟你作对,他只是在寻求与父母相连接的感觉,想方设法证明“我们是一起的”。

父母之间的战争,最大的牺牲品是孩子。就像佳怡,一边想离父母远点儿,一边却成为最像父母的人,期间那种不知该选择父亲还是该选择母亲的分裂与挣扎,想想都觉得痛苦不堪。

为人父母,我们以为只要自己爱孩子就够了,却不知孩子还需要我们彼此相亲相爱。我们是怎样相爱的,孩子就会怎样去爱这个世界。 

把自己的家与父母的家分开

分开,不是断绝亲情,而是保持亲密但彼此独立。

我们在父母的家里被塑造成今天的模样,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家,这是重新塑造和完善自己的机会。

分开并不容易,尤其是很多人都需要父母帮忙带孩子。不是每个妈妈都有佳怡的勇气,能选择全职在家,独立带娃。不过,也不是每个妈妈都有佳怡那样的奇葩父母。分开,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帮孩子和另一半建立正向连接

经常对孩子说这样的话——

“宝贝你非常了不起,和爸爸一样能干!”

“这个积木搭得太棒了,你和爸爸一样认真,而且很专注!”

“你跟爸爸一样善于学习,将来一定会像爸爸一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你和妈妈一样善良热心,都喜欢帮助别人!爸爸太高兴了。”

“你跟妈妈一样有品位,你们都很会搭配颜色!爸爸很喜欢这个。”

……

这不只是在称赞孩子,更是在称赞孩子“像爸爸”或者“像妈妈”。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接收到父母的正面信息,进而成为这样的父母。

本文参考文献:《与父母和解——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作者:曹晖;《你的原生家庭,到底对你有多大影响》,作者:科学眼。

闫涵妈妈:母婴行业资深从业者,蒙台梭利育儿践行者,分享育儿知识、育儿经验、孕期知识、育儿故事,用亲历经验让您的育儿少走弯道。个人公众号:闫涵妈妈(ID:yanhanmama2016)

928
相关阅读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家长用游戏力?

游戏力迎合了喜欢直接找方法的家长,让他们更深更猛的插入到孩子的生活中,不能自拔!.

SanClass三课 30 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