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子女,是人生的必修课,教育不能缺席。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北大女博士王帆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演讲,短短10分钟,感动了无数人。
一向以主持综艺娱乐见长的华少,身为王帆的导师,一改在我的印象中幽默搞笑的风格,当场几欲落泪。他联系自己深有感触,严肃而认真地说:请记住这句“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他感叹:“好难,好难!”
王帆是拿着自己的“独生子女证”开始演讲的。她说,“这个证儿可以保证我们能够独享父母的宠爱,但是这个证也要求我们要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她讲述了自己从爸爸说的“爸爸没有妈妈了”这句话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感悟:“爸爸没有妈妈了,表达的不是悲伤,也不是软弱,而是依赖。父母其实是我们最大的依赖,而当我们的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依赖谁呢?所以在那一刻我才意识到,父母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我,而且他们后半辈子能依赖的只有我,我得养他陪他,把我所有的爱都给他,就像他一直对我那样儿。我要让他知道,即使你没有妈妈了,你还有我……”
这番话戳中我的泪点,让我对这个80后女孩肃然起敬。正如华少所说:“从小到大,有人教我们考高分,有人教我们成功,感谢王帆,在这个舞台上去教我们如何做人子女。”是的,在我们所接受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中,缺少的是为人子女的教育。我们这个社会,无数的父母大半辈子给予孩子爱的奉献,甚至倾其所有,成为一种传统、一种习惯,却少有告诉孩子如何回报父母、承担对父母什么责任,“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教育的盲点。
不可否认,从古至今,我国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无论经历多少社会的变化,都表现出一种恒定的规律,这就是亲子关系的非平衡性。一般来说,家庭生活中的物质和服务的流向总是指向未来一代的。一个人到了老年,从孩子那里得到的全部报偿,永远抵不上他抚育孩子的投入。尽管父母们早在他们为子女投入之前就已经预计到这样的对自己不公平的现实,但仍然把无私的奉献给予了儿女,因为儿女是父母的希望、是寄托、是财产、是生命的延续。——这种“下一代为重”的代际传递模式,就社会整体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每个人欠父母的,都可以通过对下一代的投入给予补偿,这也是人类社会能一代超越下一代的必要代价。
然而另一方面,对父母个人而言,在经济上、体力上对儿女的巨大付出,甚至无限延长了对成年子女的供养,以致忘记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生活,而得不到子女在物质上、尤其是在精神上的回报,便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所应有的对幸福生活的体验,这种代际交换关系的严重倾斜,无疑是对渐渐老去的父母们权益的侵害,也将成为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对社会发出了警示,提出了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乏有对为人子女的要求,如《论语》“父父子子”说的就是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在《孟子·万章上》中记载的“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意思是我竭力耕田,恭敬地尽到做儿子的职责就行了。
在我国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家庭教育法》中明确提出“子职教育”,与亲职教育、两性教育、婚姻教育、伦理教育、家庭资源与管理教育等同是家庭教育的范围。在这部法律的实施细则中将“子职教育”定义为“增进子女本分之教育”,法律规定“高级中等以下学校每学年应在正式课程外实施四小时以上家庭教育课程及活动”,如何做子女的教育亦在其中。
这种如何做子女的教育不是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的倡导,而是强调子女的义务和责任,是一种自幼培育的观念和行为的自觉。应当包括接受父母教导、情感沟通、陪伴体恤、生活协助、心理支持、文化反哺、自食其力等方方面面,儿童和成年子女有不同的内容和侧重,家庭、学校、社会有共同的责任。
王帆是用这番话结束她演讲的:“就像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缺席子女的成长,我们也不应该缺席他们的衰老……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而应该是,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在我眼前浮现的是父母与子女真心相爱、相互扶助、彼此支撑的情境,这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在代际传递中良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子女,是人生的必修课,教育不能缺席。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关颖,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